病案 小孩子出汗多不一定要清热

时间:2023-05-18

  出汗可以这样理解:煮开水倒进杯子里,上面盖个盖子,这个是有水蒸气的,过一会儿盖子会啪嗒往下掉水珠。这个类似阳明的阳盛出汗,是实汗。

  还有一种,从冰箱里取一块儿冰放进有水的杯子里,过一会儿水珠子是往外滴答的。这个可以理解成太阴病的虚阳外越的出汗,是虚汗。

  总结一下,阳气太盛阴不足会出汗,阴气太盛阳不足的时候,也会出汗。很多人都只知道出汗是热的,出汗多的情况可能会考虑用清热解毒或者滋阴的方法去处理,如果是虚汗这样处理,就搞错方向了。今天的案例就跟出汗有关。

  大便:前两天大便稀发黑,昨天到今天没有大便,今天说拉臭臭拉了几次也没拉出来。

  两天没有大便,想拉臭臭,说明是有大便的,但拉了几次没拉出来,这个是胃肠道的推动力不足,没法把大便推出来。这个是寒,属于太阴。

  怕热,阳明内热的可能性大。睡觉的时候阳气回收,出汗多是阳不入阴的一种表现。阳不入阴,阴阳不平衡,阴气太盛或者阳气太盛都有可能导致。根据时间点辨证,前半夜是太阴,这个前半夜出汗可以认为是太阴的佐证。

  结合出汗来看,水液都从表走了,所以小便少发黄,这个可以认为是内热的证据。

  生病的时候身体的气血更多处理病邪,中焦消化食物的能力就差一些,所以影响食欲,这个是寒,归太阴。

  睡觉容易醒,睡不踏实,多半跟消化有关系,我们说胃不和卧不安。趴着睡觉,脾胃虚寒的可能性大。

  这里是不正常的。出汗多理论上应该爱喝水,不爱喝水更多说明的是中焦没有能力运化水液,这个是寒证,归为太阴。

  烦躁说明有热,结合出汗一起看,能看出是伤到了津液导致的,津液不能濡养相关脏腑了。

  不爱玩总要抱着,说明孩子生病导致身体不太舒服,也能看出中焦不是很通畅,下焦能量也不足,所以喜欢抱不爱动。这个是寒,归太阴。

  嘴巴里的味道是胃肠往上熏蒸造成的,没有说臭,只是说酸,说明有积滞,归太阴。流鼻涕是表证,归太阳。

  孩子主要还是偏虚寒的,但是也有热。结合十问和舌苔可以看出,津液是伤到了的,这个是一个虚热。

  妈妈说孩子在两天之前发烧,吃了一次豉翘清热颗粒和健儿消解液,烧退后就开始出汗。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是一个少阳阳明为主的药,它主要的作用是清热清下。健儿消解液也是一个清下的药,可以帮肠道里的垃圾推出去。

  身体气血是一定的,处理里的气血多了,表的气血就会变少。气血都在里处理问题又会产生一定的热,而热的特点是向上向外,这时就会有汗出,表的气血虚了同时导致对汗液的控制能力不足,固不住汗,从而邪气又容易从表进入。孩子的生病大概就是这么个过程,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表里同解。

  处理思路以温虚、滋阴为主。给孩子的建议是桂枝汤+白芍。桂枝甘温,能调和营卫,收住过多的汗液。而芍药敛阴,一方面可以补津液,另一方面有向下的作用,这个用来帮助排出大便,解决想拉拉不出来的问题。这里有津液不足的情况,所以加量了。

  如果不太懂经方的话,可以用健胃消食片,健胃消食片大方向也是温虚、滋阴。但它存在一个问题,就是容易留住邪气,处理表证的效果不好。如果孩子正气足,不用处理表证,自己也是能自愈的。

  (此建议仅供学习交流,非最佳建议,为保证用药安全,严禁在不辨证的情况下按照症状套用)

 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知道,吃药之后要观察孩子身体的反馈来判断药是吃对了还是吃错了。通常吃完药应该是大便好了睡眠也好了,出汗正常。如果本来不出汗,吃药后大量出汗,并且因为出汗多导致了小便黄,情绪烦躁,舌苔异常等问题,那么就要引起注意了。


上一篇:全部导航
下一篇:北航与协和医学院签约联合招生成立“协和医班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