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邹旭,广东省名中医,主任中医师,教授,博士生导师,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。师承国医大师邓铁涛,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,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。擅长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、急危重症、传染病及疑难杂病。新冠疫情期间,驰援多地开展中西医联合巡诊,2022年作为中央援港抗疫中医专家组成员赴港。获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、“中国好医生”、“人民好医生”、“广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”等称号。
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,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、法、方、药的具体运用,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。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。我们推出【以案说医】栏目,以期传承精华,启迪我辈,共同进步。
患者以“偶有胸部刺痛”为主诉,为寻求中医治疗,遂于2020年6月20日至广东省中医院邹旭教授门诊就诊。
症见:冠心病PCI术后,偶有胸部刺痛,血压偏高,头晕,耳鸣,胃胀,偶有周身乏力,双手震颤,夜间咳嗽,双下肢、腰部麻木疼痛,双足底麻痹,双上肢少许瘀斑,时口干口苦,纳可,眠一般,大便欠通畅,舌嫩,苔白腻,脉滑紧,双关动。
处方:熟附子3g、干姜5g、炙甘草10g、法半夏10g、代赭石10g、猪苓30g、香附10g、牡蛎30g(先煎)、龙骨30g(先煎)、醋延胡索10g、桂枝10g、鸡血藤30g、当归10g、赤芍10g、瓜蒌皮30、关黄柏10g、吴茱萸5g、酒川芎10g、六神曲10g。
舌脉分析:舌嫩主虚症,腻苔主湿浊。脉滑主痰饮,紧主寒邪、正邪相搏。病位在心,心阳受损久病伤阴,肝肾亏虚,故见嫩舌;心阳不足,火不培土,脾不健运,湿浊留滞,聚而成痰,故见白腻苔。阳气不足,寒邪外侵,正气尚存,与邪相搏,故可见脉滑而紧。双关动是脾弱胃火盛,肝阳偏盛的表现。
病史同前,仍偶有胸部刺痛,血压偏高,头晕、双手震颤、双下肢及腰部麻木疼痛均较前好转,余症同前。纳可,眠好转,大便欠通畅,舌淡嫩,苔白腻,脉滑迟,双关动。前方去瓜蒌皮,加石菖蒲10g;减猪苓20g,增吴茱萸5g。
诸症好转,前方去六神曲、黄柏,加瓜蒌皮30g;增猪苓20g,减吴茱萸5g。
偶有胸闷痛,偶有周身乏力,余症同前。舌淡暗,苔白腻,脉滑紧,双关紧。前方去代赭石,加五指毛桃20g;增石菖蒲10g。
诸症好转,舌淡嫩,苔白腻,脉滑迟,双关动,两寸滑。前方加薤白30g、黄连5g。
该患者年老,阳气渐衰,加之久病,伤及阴血。阳气不足,脾阳受损,脾不健运,水谷不化,可见脘腹胀满;水饮不化,湿浊留滞,郁而化热,故见胃火偏盛,大便不畅;积聚成痰,痰阻脉络,气血不畅,渐成气滞血瘀,故见胸部刺痛,上肢瘀斑;脉道不通,四肢失养,故见双下肢疼痛麻痹;筋脉失养,可见肢体震颤;津不上润,则口干口苦;腰为肾府,肾阳亏虚,亦可见腰部麻木疼痛;阴血不足,阴不敛阳,阳偏盛,肝阳上亢,故见头晕、耳鸣;阴血不足,则心神失养,故见睡眠一般。结合舌脉,故辨证为阴阳两虚,血瘀痰凝。治以阴阳双补、活血化痰。
方中少量熟附子以补充阳气;干姜辛热,通心助阳,与附子同用以增强温阳之力,并可降低附子毒性。吴茱萸亦辛温,此方中不仅有加强温阳之效,更可温化痰饮。醋延胡索、瓜蒌皮、酒川芎以活血行气止痛,延胡索秉辛散温通之性,既能活血又可行气,为止痛良品;瓜蒌皮利气散结以开胸膈之痹结;川芎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,又能行气开郁以止痛。鸡血藤苦泻温通甘补、当归甘润温通,两者具有均有活血养阴之效。牡蛎、龙骨、代赭石性重坠,可平肝潜阳,龙骨、牡蛎更有敛神魂而定惊悸之效。香附、六神曲共奏行气解郁,健脾化饮之效。再添赤芍以清热凉血、黄柏以清热解毒。二诊时,寒邪未去,加石菖蒲、吴茱萸增强温阳之力,同时石菖蒲辛温亦可化湿浊。四诊时,双关由动变紧,此主脑窍空,乃气血不足,无以充盈脑窍所致,遂加五指毛桃以益气养血;五诊时,两寸脉滑,此主湿浊凝滞胸中,遂加薤白散寒凝以通胸阳。多次复诊均在原方基础上调整,但其主要病机离不开“阴阳两虚,血瘀痰凝”八字,故治疗原则也是围绕阴阳双补、活血化痰稍作调整。
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,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。未经中医辨证诊治,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。广大读者如有需要,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,以免贻误病情。■